武强年画始创于明永乐年间,到清乾隆、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。当时,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达到近千个,从业者万余人。遍布全国各地的武强年画批发庄有160多处,年销量1亿多对开张。它对武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,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武强年画的产生,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,定为宋元时期是较为可信的,“年画”之称始于清道光二十九年。明代初年,武强年画已有相当高的造型设计能力和镌刻水平,已趋成熟阶段。武强年画发展到清康煕、嘉庆年间,社会安定,各业繁荣,为年画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。这时,武强年画的生产以县城南关为中心,幅射周围68个村庄,很多农民以年画为副业,多数农忙务农,农闲印画。武强县城南关形成全国最大的年画集散中心,出现的著名画店有“天玉和”、“万兴恒”、“宁泰”、“泰兴“四大家之后相继出现了“祥顺”、“德隆”、“东大兴”、“义盛昌”、“吉庆斋”、“同兴”、“大福兴”等八大家。各村小作坊难以数计。这些大的画店都是长年生产,皆为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,有的画店长期雇工五六十人,几十台刷画案子,最大的“宁泰”长年雇工300多人,在武强的南关有画案100多台。在该村旧城村有50多名,还在西安、内蒙等地设有外加工点。
武强年画一般是“绘、刻、印”三道工序完成。古代的武强年画,是纯手工描绘。随着市场的需求和雕版印刷术的兴起,逐渐形成了木版套色年画,其创作一般是集体完成,画师设计样稿,刻版师镌刻画版,印刷师印刷。三道工序相互照顾。创作设计要符合构图饱满,造型夸张,主题突出,用线简练,着色单纯精练,对比强烈的风格及特点。刻版要求陡刀立线,体现刀味木趣。
制作工艺分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墨线版:第一道工序,是把备好的杜木板和画稿做好标记,然后用浆糊粘牢粘实,待干后,起样子,涂香油,上样子完成;第二道工序,用主刻刀镌刻,刀法有:发刀、挑刀、补刀、过刀、掖刀。第三道工序,剔空、平空、拨空,完成线版刻制。第二部分,套色版:画师设计的分色(择套)样稿分别粘在备好的杜木板上,操作和墨线第一道工序相同,第二道工序是行空,围绕色块轮廓保持一定深度和距离,切断图案与空处的连接,第三道工序是剔空、平空,把所需色块之外的空处剔除,再把行空挤压的现象喷水使其复原,晾干;第四道工序:用主刻刀刻除色块或图案边缘的空白处;第五道工序:平空、拨空,套色版完成。然后打样试版,做最后修整,再交付印刷。印刷首先按照画版的大小,把纸裁切好,固定在印刷案子(工作台)上,传统制作是先印墨线,然后印套色,由浅色到深色,要求套色准确,不秃、不污、四角齐全,颜色鲜艳。